攻略大全

Full Version: 投资的一些基础小知识
You're currently viewing a stripped down version of our content. View the full version with proper formatting.
1.关于收益率

  假如你有100万,收益100%后资产达到200万,如果接下来亏损50%,则资产回到100万,显然亏损50%比赚取100%要容易得多;

  2.关于涨跌停

  假如你有100万,第一天涨停板后资产达到110万,然后第二天跌停,则资产剩余99 万;反之第一天跌停,第二天涨停,资产还是99万元;

  3.关于波动性

  假如你有100万,第一年赚40%,第二年亏20%,第三年赚40%,第四年亏20%,第五年赚40%,第六年亏20%,资产剩余140.5万元,六年年化收益率仅为5.83%,甚至低于五年期凭证式国债票面利率;

  4.关于每天1%

  假如你有100万,每天不需要涨停板,只需要挣1%就离场,那么以每年250个交易日计算,一年下来你的资产可以达到1203.2万,两年后你就可以坐拥1.45亿。

  5.关于每年200%

  假如你有100万,连续5年每年200%收益率,那么5年后你也可以拥有2.43亿元个人资产,显然这样高额收益是很难持续的;

  6.关于10年10倍

  假如你有100万,希望十年后达到1000万,二十年达到1亿元,三十年达到10亿元,那么你需要做到年化收益率25.89%。

  7.关于补仓

  如果你在某只股票10元的时候买入1万元,如今跌到5元再买1万元,持有成本可以降到6.67元,而不是你想象中的7.50元;

  8.关于持有成本

  如果你有100万元,投资某股票盈利10%,当你做卖出决定的时候可以试着留下10万元市值的股票,那么你的持有成本将降为零,接下来你就可以毫无压力的长期持有了。如果你极度看好公司的发展,也可以留下20万市值的股票,你会发现你的盈利从10%提升到了100%,不要得意,因为此时股票如果下跌超过了50%,你还是有可能亏损;

  9.关于资产组合

  有无风险资产A(每年5%)和风险资产B(每年-20%至40%),如果你有100万,你可以投资80万无风险资产A和20万风险资产B,那么你全年最差的收益可能就是零,而最佳收益可能是12%,这就是应用于保本基金CPPI技术的雏形;

  10.关于做空

  如果你有100万,融券做空某股票,那么你可能发生的最大收益率就是100%,前提是你做空的股票跌没了,而做多的收益率是没有上限的,因此不要永久的做空,如果你不相信人类社会会向前进步;

  11.关于赌场赢利

  分析了澳门赌客1000个数据,发现胜负的概率为53%与47%,其中赢钱离场的人平均赢利34%,而输钱离场的人平均亏损时72%,赌场并不需要做局赢利,保证公平依靠人性的弱点就可以持续赢利。股市亦如此。

  12.关于货币的未来

  如果你给子孙存入银行1万,年息5%,那么200年后将滚为131.5万,如果国家的货币发行增速保持在10%以上(现在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107万亿,年增速14%),100年后中国货币总量将突破1,474,525万亿,以20亿人口计算,人均存款将突破7.37亿(不含房地产、证券、收藏品及各类资产)。如果按此发行速度货币体系的崩盘只是时间问题,不只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面临货币体系的重建。货币发行增速将逐步下移直至低于2%,每年20%的收益率到那时候中国人才会意识到真不容易。

  综上所述,在生命过程中成功的投资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防范风险,保住本金;二是降低波动率,稳健收益;三是长期投资,复利增长。

  关于成功投资的四个建议:一是适度资产组合;二是不要轻易尝试做空;三是努力克服人性的恐惧和贪婪;四是危机的更值得把握。
大家都知道理财要趁早,不过知易行难的原因就在于,太年轻展开往往无财可理,等手上有点资本了,年纪又一把了。

从生命周期的观点来说:

25岁至40岁之间,有太多要花的钱:收入波动大,又得存钱买房、买车,还要养活儿女,能存下的钱相当有限。

40岁到55岁,正值人生巅峰,职位与收入往往是一生当中最辉煌的阶段。孩子也大概到了中学,开销反而降低。

55岁之后,要考虑开始退休养老,风险承受能力也低,很多钱要用在消费上而非投资上

因此,尽管说愈早开始理财越好,但是最有效的理财时间可能就是十年,刚开始的时候要学习难免效果不佳,到老了又因为要保本而失去很多机会。

因此,在40岁的理财黄金十年到来前,要做对下面的9件事,即使不会成为巨富,也不至于离穷。

方案1:养成记账习惯

不管赚多赚少,薪水高低,上班族都应该先养成“记账”的好习惯,除可清楚掌握金钱花费流向外,更可藉此了解各项生活消费的价格,培养对数字的敏感度,未来购物时只要货比三家,就不会太吃亏。

方案2:制定下一年度的家庭预算

一般来说,家庭收支预算包括年度收支总预算和月度收支预算。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制定年度收支总预算,首先要先知道家庭在未来一年要存多少,有哪些年度支出,一方面达到家庭资产按计划增长的目的,同时还要防备未来的各种不时之需。

方案3:避免独居

独居虽然自由自在,却成本高。理财专家最常给年轻人的建议是:结婚前,如果情况允许的话,尽量与父母同住,因为省钱效果惊人。如果情况不允许与父母同住,也不妨和处得来、信任得过的朋友一起合租,不仅可以住较大的房子,还拥有各自独立的房间,同样可以达到省钱效果!

方案4:晚5年买车

投资理财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尽量及早买进会增值的东西,尽量延后买进会贬值的东西。因此,晚点买折旧速度快的汽车比较好,不仅车价是一大笔支出,每年的停车费用、牌照税、燃料费、第三人责任险、保养费、验车费用,加起来是一笔极可观的开销。同样要开车,年轻人不如选择在最需要的时候租车。

方案5:早10年展开投资

爱因斯坦曾说:“复利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所以要累积第一桶金就不能忽略时间的力量,金钱躲在机会里,机会则躲在时间的洪流里。

方案6:逢低买进基础股

股市不好的时候、没人谈论股票的时候买进股票,选那些历史上经常粉红的股票或者是股指的权重股,不用太多钱,一月或几月买一点,到股市大涨时卖出。权重股未必会大涨,但一定会上涨,而“没人谈论”的时候往往是价格低点。

方案7:早5年买房

买房是种强迫储蓄的手段。早买房一方面是压力,也以适当增加工作动力,另一方面还贷款相当于存钱,不至在年轻时把钱白白用在各种消费上。而且,房产即使涨不过最好的投资品,也不至于一文不值。

方案8:自己存点退休金

养老保险有、商业保险有……存钱或理财计划里再加多一项吧,今天30岁的人到50岁之后,可能会发现养老账户里的钱没有想象中的多,因为那时的工作人口基数小但养老人口基础却变大了。原因嘛,就是人口基数的波动,看看这几年高考报名情况就知道了。

方案9:早10年实施退休规划

人们常常觉得退休距离自己还很久,特别是对许多30、40岁的人来说,现在开始规划退休生活,似乎还太早、不确定性还太多。的确,结婚、生子、买房、子女教育基金等,都需要花费大笔资金,但如果因此推迟执行退休计划的时间,可供准备退休金的时间很可能已经所剩不多。

总结:

1、先买什么后买什么见仁见智,但是先买“能带来收益的”东西肯定没错。

2、记不记账不在于形式,记账更有用的在于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然后才能制定规划目标。记性不好的小伙伴,可以用在线记账软件。

3、理财的最初几年其实就是存钱,除非你年薪几十万,否则很少有人二十多岁就能谈投资,但是早一天迈入十万俱乐部可能就意味着早十年迈入百万俱乐部。

4、买房这事儿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但也别一点儿压力不担,也别太指望父母。别总想一步到位,买不起大的先买个单间,买不起北上广先买老家、郊区、经适房,倒腾倒腾就大了。
Quote:这是一个学物理的理科生,用理性的思维看待生活中的各种谬论,从科学角度解释这些现象的起因。就像文中所写:我们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哪怕加上家人和朋友的经验,去对事物做出判断。我们的经验非常有限。别看个例,看大规模统计。

我认为人人都应该学一些概率知识,它现在是公民必备知识。

现在的世界比过去复杂得多,其中有大量不确定性,是否理解概率,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开化程度。

一、随机:有些事情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

这个思想对我们的世界观有颠覆的意义。

古人没有这个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的,甚至可能都是有目的的。人们曾经认为世界像一个钟表一样精确地运行。但真实世界不是钟表,它充满不可控的偶然。

更严格地说,有些事情的发生,跟他之前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没有因果关系。不论我们做什么都不能让它一定发生,也不能让它一定不发生。

一个人考了好大学,人们会说这是他努力的结果;一个人事业成功,人们会说这是他努力工作的结果。可是如果一个人买彩票中了大奖,这又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没有任何原因,这完全是一个随机事件。总会有人买彩票中奖,而这一期彩票中奖,跟他是不是好人,他在之前各期买过多少彩票,他是否关注中奖号码的走势,没有任何关系。

若一个人总是买彩票,他中奖的概率会比别人大点吧?的确,他一生之中中一次奖的概率比那些只是偶然买一次彩票的人大。但是当他跟上千万个人一起面对一次开奖的时候,他不具备任何优势。他之前所有的努力,对他在这次开奖中的运气没有任何帮助。一个此前没有买过任何彩票的人,完全有可能,而且有同样大的可能,在某一次开奖中把最高奖金拿走。

中奖,既不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也不是“上天”对他有所“垂青”;不中,也不等于任何人与他做对。这就是“随机”,你没有任何办法左右结果。

理解随机性,我们就知道很多事情发生就发生了,没有太大可供解读的意义。我们不能从这件事获得什么教训,不值得较真,甚至不值得采取行动。

再完美的交通工具也不可能百分百安全,我们会因为极小的事故概率不坐飞机吗?我们只需要确定事故概率比其他旅行方式小就可以了。甚至连这都不需要,只需要确定这个小概率事件我们能够容忍就可以了。

[Image: 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二、赌徒谬误

假如你在赌场玩老虎机,一上来运气不太好,连输好几把。这时候你是否有种强烈的感觉,你很快该赢了?

买股票、期货、彩票都是一样。连续好几把上来就亏损的情况下,是不是觉得下一把挣钱的概率很大?

这完全是一种错觉。赌博完全是独立的随机事件,这意味着下一把的结果和以前所有的结果都没有任何联系,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不会影响将来。

“大数定律”说,如果进行足够多的抽奖,那么各种不同结果出现的频率就会等于他们的概率。

人们常常错误地理解为,随机就意味着均匀。如果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不均匀,人们就错误的以为未来的事情会尽量往“抹平”的方向走。如果连输几把,那么下一把就应该会赢。

但大数定律的工作机制不是和过去搞平衡,它的真实意思是说如果未来进行非常多次的抽奖,你输非常多次、赢非常多次,以至于他们此前的一点点差异就会变得微不足道。
  • 有个笑话说一个人乘坐飞机时总带着一颗炸弹,他认为这样就不会被恐怖分子炸飞机了,因为一架飞机上有两颗炸弹的可能性非常小。
  • 战场上士兵有个说法,如果战斗中炸弹在你身边爆炸,你应该迅速跳进那个弹坑,因为两颗炸弹不大可能打到同一个地方。
这都是不理解独立随机事件导致的。

三、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

理解了随机性和独立随机事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独立随机事件的发生是没有规律和不可预测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智慧。

彩票分析师,相信中奖号码存在走势,相信其中的规律,所以近期多次出现的组合可能会继续出现,或者按照这个趋势可以预测下一个号码。

但这里根本没有规律,是完全随机的现象,即便存在缺陷,也需要大量的开奖后才能发现,而且缺陷的结果也很简单,无非是某个特定号码出现的可能性略大一些,完全谈不上什么复杂规律。

明明没有规律,这些彩票分析师是怎么看出规律来的呢?也许他们不是故意骗人,而很可能他们真的相信自己找到了彩票的规律。

发现规律是人的本能。

春天过后是夏天,乌云压顶常下雨,大自然中很多事情的确是有规律的。我们的本能工作得如此之好,以至于我们在明明没有规律的地方也能找出规律来。人脑很擅长理解规律,但是很不擅长理解随机性。

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要你愿意忽略所有不符合你这个规律的数据。而且如果数据够多,我们可以找到任何我们想要的规律。
  • 有人拿圣经做字符串游戏,声称这是圣经对后世的预言。问题是,这些预言可以完美的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但在预测未发生的事情时就不好使了。关键是圣经中有很多很多字符,如果仔细寻找,尤其是借助计算机的话,总能找到任何想要的东西。
  • 把圣经换成毛选也一样,你会发现毛选也早就预言了中国后世发生的所有大事。
未来是不可被精确预测的,这个世界也并不像钟表那样运行。

四、小数定律

现在我们知道,数据足够多的话,人们可以找到任何自己想要的重要规律,只要他不在乎这些规律的严格性和自洽性。那么在数据足够少的情况下又会如何?

如果数据足够少,有些规律会自己跳出来,你甚至不相信都不行。

人们抱着游戏或者认真的态度总结了世界杯足球赛的各种“定律”。比如——
  • “巴西队的礼物”:只要巴西夺冠,下一届的冠军就将是主办大赛的东道主,除非巴西队自己将礼物收回。这一定律在2006年被破解。
  • “1982轴心定律”:世界杯夺冠球队以1982年世界杯为中心呈对称分布,这个定律在2006年被破解。
还有一些未被破解的定律,比如——
  • 凡是获得联合会杯或美洲杯,就别想在下一届世界杯夺冠。
  • 中国队的“王治郅定律”:只要王治郅参加季后赛,八一队必然得总冠军,以及“0:2”落后无人翻盘定律。
如果仔细研究这些定律,会发现不易破解的定律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王治郅和八一队都很强,0:2落后的确很难翻盘,而获得世界杯冠军是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更别说同时获得联合会杯、美洲杯和世界杯。但不容易不等于不会发生,他们终究会被破解。

那些看似没有道理的神奇定律(正因为没道理,所以显得神奇),则大多数已经被破解。之所以神奇,是因为纯属巧合。世界杯总共才进行了80多年,20多届。只要数据足够少,我们总能发现一些没有破解的规律。

如果数据少,随机现象可以看上去很不随机。甚至非常整齐,感觉好像真有规律一样。

问题的关键是,随机分布不等于均匀分布。要想均匀分布,必须要样本总数非常大的时候才有效。一旦不均匀,人们就认为其中必有缘故(阴谋论),而事实却是这可能只是偶然事件。

Quote:iPod最早推出“随机播放”功能的时候,用户发现有些歌曲会被重复播放,他们据此认为播放根本不随机。苹果公司只好放弃真正的随机算法,用乔布斯本人的话说,就是改进以后的算法使播放“更不随机以至于让人感觉更随机”。

如果统计数据很少,就很容易出现特别不均匀的情况。这个现象被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戏称为“小数定律”。卡尼曼说,如果我们不理解小数定律,就不能真正理解大数定律。

大数定律是我们从统计数字中推测真相的理论基础。大数定律说如果统计样本足够大,那么事物出现的频率就能无限接近他的理论概率——也就是他的“本性”。而小数定律说如果样本不够大,那么他就表现为各种极端情况,而这些情况可以跟他的本性一点关系都没有。

Quote:一个只有二十人的乡村中学某年突然有两人考上清华,跟一个有两千人的中学每年都有两百人考上清华,完全没有可比性。

如果统计样本不够大,就什么也说明不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哪怕加上家人和朋友的经验,去对事物做出判断。我们的经验非常有限。别看个例,看大规模统计。有的人听说两三个负面新闻就敢写文章把社会批得一文不值,这样的人非常无知。
世界顶尖的五堂理财课

开门第一课:看重一百元的威力

过去,人们一直学习著如何赚更多的钱,却忘了基本功:如何花钱。如今,这堂课再度被重视,成为财金智能的第一堂课。就像《犹太人致富金律》作者的妙喻:“想要增加收入,却不先了解金钱的本质,好比新进演员研究克林伊斯威特,却不先学习演技一样。”

在物价高涨的M型社会,每个人都知道,“要理财,先要有财可理”,也焦虑著,如何去找出这笔“财”。但多数人想的都是,努力争取加薪,或者投资股票赚一笔,却很少人在乎眼前的“一百元”。

因为你怀疑:一百元有什么用?但一百元,在有钱人眼中,有著巨大威力;穷人却反而看不起一百元。

如果你知道,每天省下一杯一百五十元的咖啡,或者少搭一趟出租车,三十年后,你就能拥有一千万元,这样,你还会看不起一百元吗?如果你每天省下一百五十元,每个月固定投资基金五千元,只要年报酬率达10%。这笔小钱,三十年后就能让你晋升千万富翁之列。

“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弹,而是复利!”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因此,有钱人连一块钱都要管理,并且让那一块钱在未来赚更多的钱。

但穷人却只知道努力工作,把钱花光,然后继续努力工作。就像四十年前英国历史学家巴金森提出的巴金森定律般,赚越多、花越多,最后财富还是无法增加。

然而,如果你看到这里,就决定开始刻苦省钱?这也很危险。因为你如果勉强压抑消费欲望,某天忽然受不了,决定要“慰劳自己”时,你可能会花掉之前辛苦省下来的钱,甚至预支你未来的收入。

因此,你必须重新学习如何聪明花钱,花得既不痛苦,还能把钱花在刀口上。就像《富爸爸,穷爸爸》作者莱希特说的,“未来,会花钱将比会省钱更受重视。”

有钱人怎样聪明花钱?“他们会驾驭钱,虽然不锱铢必较,但会精打细算,”帮众多有上亿身价富豪打理财富的摩根富林明证券总经理高桂卿观察。
  
入门第二课:花一元要有三元的效益

周六午后,台北敦化南路上。年薪近千万的远东商银个人金融事业群副总经理喻芝兰,她的先生是前台大校长孙震之子,她富有,但用钱理智得惊人。
与我们碰面的这一天,她穿著印著远东商银logo的白色T恤,Hang-Ten短裤,背的是女儿不要的灰蓝色双肩包。她看来似乎很省。参加年终尾牙派对,她模仿奥黛莉赫本,从帽子、鞋子甚至到口红,都跟朋友借,全身行头不花一毛钱。打开衣柜,她只有两个皮包,每个都用到坏才换。再打开鞋柜,她的鞋子春夏秋冬四季加起来,只有十多双鞋。“没用的衣服堆在家,以台北市一坪四、五十万的地价来说,成本太昂贵。”

事实上,喻芝兰休闲时的全身行头,可能不超过一千五百元。但是当她面向客户、参加国际会议与演讲,她身上的套装却动辄十五万元起跳。一百倍差距的花钱方式背后,其实有个清楚的逻辑。她,很清楚这笔钱的目的是什么,一件衣服买来是为了提升身价,还是穿著舒适即可。“要花钱之前,我都问自己,花的目的在哪里?我能享受多久?”喻芝兰说。

下属结婚要送花,日薪上万元的她,会亲自走到花店反覆琢磨,把玫瑰花之间的距离放大,创造出一个比人还高的花座,让五千元的预算,看起来象是上万元手笔。因为,这次要做的是“面子”。因此,要让花出去的钱,尽所能的把面子做大。

一块钱,要发挥三块钱的效益。这样精算,岂不麻烦?“不,这样会让你把资源放在真的喜爱的地方,”省下来的钱,她可以用来买一张三千元的音乐会票,毫不心疼。她深信一句话:“管理金钱,反而会增加你的自由。”
  
入门第三课:懂得储蓄未来财

喻芝兰自己有一套“三二一”法则,这套法则的重点是:不花掉未来的财富。她将收入分成:三份现在,二份未来,一份自己。每个月,她先扣掉“未来”的两等份后,才开始支配其余四等份,没花完的就继续移入“未来”的帐户。所谓的“现在三份”是指生活所需花费;“未来两份”则是储蓄将来所需,如退休基金;“自己一份”是充实自己基金,买书与上课都包含在内。
“越年轻,越不能省,假如扣掉生活费后,真的没剩多少,干脆全拿去学东西,”喻芝兰就是靠自我充实基金,在当授信部门主管的时候,去上基金经理人研习班,建立了广大的顾问人脉群。当她任职远传时,上了购并相关课程,两年后当远传购并和信时派上用场。

“如果是把收入减掉支出,才去做储蓄,你可能在花未来的钱而不自知。”中华民国财金智能教育推广协会秘书长陈琬惠说。
镜头转到板桥市,“嗯,你问我钱花在哪里里啊?我没算过。”七十一年次,年收入不到五十万元,在公关公司工作的黄敬华笑说,他全身上下的行头加起来大约三万九千元,刚好把月薪与家教外快通通用完。

打开他的衣柜,里头约有五十件衬衫,都是名牌,从Burberry到Ralph-Lauren。每件都有穿吗?“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吧,”有些新的还没拆开过,“因为折扣太便宜,总有一天我会穿它吧。”每个周末黄敬华都跟朋友相约逛街,从中饭、下午茶与晚餐,都在餐厅吃,在不在乎价钱?“上班族没有人在care那一、两百块啦。”他买书,只去诚品买,“在那里才有买书的冲动啊,还有,我不买路边摊。”

访问前,他刚花了一万一千元买下一条Diesel的牛仔裤,你不担心通膨危机吗?“嗯,有想过要省点,列出花钱的优先顺序。”然后呢?“好像每个都很重要……。”
为了摊开黄敬华的金钱地图,我们陪著他一条条的抓出现金流,这是他第一次整理自己的收支。“哇,原来我的钱是花在这边的。”他每个月高达72%以上的收入是用在“现在”,其中买衣服高达25%,阅读等充实自己的比率仅约9%,如果衣服买多了,投资自己的比率就变少。

年收入近千万的喻芝兰则是用Excel制作出她的花钱支出,旁边密密麻麻的字体加上备注,每一分钱该归属到哪里里,她都清清楚楚。

入门第四课:分清“想要”和“必要”


看出两者的不同吗?喻芝兰投资在提升自我价值的比重,固定维持在月收入的一七%左右。她与黄敬华的差异,不仅是花钱的纪律,还有让金钱“加值”的渴望。而黄敬华对金钱的态度,可能也是你我的写照。

股神巴菲特拥有五百二十亿美元身价,却不愿意花钱买套昂贵的西装,不是他吝啬,而是“穿在我身上看来很廉价,那就没有价值,”他说:“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才是你得到的。”懂得区分它,不盲目被价格所引导,是巴菲特成为全球第二大富豪的有钱基因。而这也是有钱人与穷人的差别:能否洞悉自我的欲望。

“你分得出想要(want)还是必要(need)的差异?”陈琬惠说。

所谓的“想要”是指:我想感觉好,让别人仰慕。所以我买跑车或是名牌皮包。“必要”则指,生存的必需品,如食物、居所、子女教育、退休养老金等。
当你区分出欲望的种类后,还要将自己的欲望排列出优先顺序,才能照著顺序聪明花钱。但很多人连第一个步骤的区分都不会。

“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后,就知道不要什么。”橙果设计董事长蒋友柏说。出身蒋家,又是从事设计工作,很多人猜想他对名牌一掷千金,其实不然。“我不需要用名牌来证实自己,你以为穿了LV,自己就变成LV吗?”蒋友柏不迷信名牌。
穿著T恤与卡其休闲裤的他,从口袋里忽然掏出一个小零钱包,跟一些钞票,钞票从一百元到一千元,整齐的夹好。信用卡与提款卡呢?“我没有。”这个习惯,跟元大集团的马家三父子等有钱人一样。
更特别的是,马家父子口袋里永远都是一叠整齐的新钞。元大金控总经理马维建说,他只要一拿到旧钞,就马上叫秘书拿到银行存起来。“你不觉得看到新钞,会舍不得花掉吗?这是省钱的好方法耶。”

最后一堂课:养成管理金钱的习惯

珍惜一百元的力量、有储蓄未来财的概念、区分出欲望的类别后,就要开始计算成本效益,做出抉择,然后“反覆练习”,这是要成为有钱人,最后一个步骤。

比如说。你现在计画买一辆七十万元的车。但你是否算过,十年下来,停车费、油钱等支出约一百三十五万元。如果你不买车,把钱拿去投资报酬率约一二%的基金,然后以七千元获利搭出租车。十年后,你仍握有七十万元的正资产,还省下停车、养车的心力支出。

算下来,你为车子付出的机会成本超过两百万元。但人是习惯的动物,多数人嫌计算很烦,而败在“习惯”这一关。然而要牢记:管理金钱的习惯,远比你拥有的钱财数目更重要。

历任国内各大券商自营部操盘人的杨先生,身价数亿元,现在从事私人代操业务。今年因投资陆股、H股等,大赚二·五倍,正准备搬进天母的新居。每天,他进出股市金额达数千万元,但他大脑里的计算机不止计算著股票涨跌,连生活里的五块、十块,都迅速的被大脑计算机换算。

他出外洽公演讲,向来都搭公车、捷运,“给我一百元,我可以全台北市凸透透(台语),”他说“开车成本高,加上停车时间,不会比较快。”更重要的是,“走路可以欣赏风景、运动,顺便观察当地房地产行情起伏。”

要买日常用品,他都到最便宜的全联福利中心,而且“我会算一毫升多少钱,因为每家通路有时候包装不一样,所以要换算比较准。你问我干嘛计较这么多?我就是不喜欢被人当作潘仔(台语:凯子)!”为何不开车到内湖的大型量贩店舒服买东西?“你把油钱算进去,成本更高,而且,你还可能因此买多余的。”要充实自己,“我都不买杂志,都去书店看,有冷气、还有音乐,加上灯光。”他继续说:“像报纸,我都零买,我不订啦,因为每天去买,一个月买三十次,有三十张发票,中一次,一个月报费都省了。”

杨先生,绝不浪费一块钱,但是,他鼻梁上的眼镜,“三万多啦,这是法国手工做的,眼镜很重要,要耐用,我的手表也五十多万元,因为这是门面。”台风夜,他花二万五千元带妻子去三二行馆住上一晚,这也经过计算,“在国内休假,时间花得少,第二天还可以立刻投入股市。”

“这是一种态度,连我都会算,难道你的时间成本真的有这么高吗?”杨先生反问。因此,别小看反覆练习的习惯,这会帮助你回避很多冲动型的消费。

打破心理账户迷思,千万身价不是梦

二00二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卡尼曼,他揭开了人的心理如何影响经济行为的秘密。比如说,人为什么会觉得分期付款比较划算?明明这还会增加利息的成本,原来人很容易有心理帐户的迷思,商人等于在人的心理开了很多个心理帐户,让你因为每个帐户要支出的钱不多,而没有防备,做出消费。
建立起上述观念后,接下来要做的只是花钱前的自我对话。

如果你要变有钱人,“你必须建立起钱之间的连结感,从认识金钱,到花钱、存钱,最后投资获利,这都是环环相扣,”陈琬惠说。政大企管所系主任别莲蒂教授观察:“人的消费行为也正成M型化发展!”,许多人任由感情主导消费,陷入错误的消费习惯,就会形成“穿名牌衣的年轻人,却吃泡面度日”现象。

要当穷人,还是有钱人,系于一念之间。当你读完这篇文章,开始决定每天少坐一趟出租车,并且为了三十年后可能创造的一千万元感到欣喜时,属于你的奇迹,也正在发生。